| 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3月,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2月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6月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2月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校现建制22个教学学院, 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广西一流学科;8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 学校民族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4年获准设立,依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开展工作。民族学为学校龙头学科,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历史学拥有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和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群,人类学为国家民委特色专业。 目前,根据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实际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收2025年进站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收学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华民族学 、人类学与世界民族等。二、招收条件 (一)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 (三)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三年内),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博士研究生; (四)年龄不超过 35周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人才紧缺的自然科学领域人员,年龄可适当放宽至38周岁;(五)全脱产博士后研究人员,人事档案须转入本校。 三、薪酬福利待遇及科研资助 (一)学校自主招收的全脱产博士后年薪为税前15万元。同时可享受广西自治区博士后专项补贴每年8万元 左右(资助期两年);若获广西自治区“桂博新计划”,补贴增至15万元/年。 (二)按有关规定为全脱产博士后缴纳社会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 (三)为全脱产博士后提供过渡房(租住两年)或每月1000元租房补贴(发放两年)。 (四)全脱产博士后的子女入学、入园与我校事业编制教职工子女入学、入园一样享受我校优质的中小幼教育资源。 (五)学校为自主招收的全脱产博士后提供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四、申请流程 (一)个人申请。应聘者联系合作导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将应聘材料发送至拟进流动站邮箱。应聘材料主要包括:个人简历及证明身份、科研成果的佐证材料。 (二)进站考核。流动站审核后组织应聘者参加进站面试考核,考核通过后报学校审批。 (三)进站审批。校内审批手续办理完毕后,由应聘者个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注册个人信息并按要求提交进站材料,学校系统审核后报全国博管委审批,通过后办理进站手续。 (四)体检。体检要求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 (五)签订合同。博士后进站手续办理完毕后,由校人事处与其签订博士后工作协议。 五、联系方式 学校常年招收以上学科博士后,联系人:杨老师、桂老师。 联系电话:0771-3265606;0771-3265181。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88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530006。 广西民族大学2025年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招收方向 
 
| 序号 | 二级学科 | 研究方向 | 合作导师 | 合作导师暨博士后入站参教单位 | 备注 |  
| 1 | 马克思民族理论与政策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大众化 | 龚永辉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罗彩娟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民族自 治地方立法;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何立荣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政策 | 崔晓麟 |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 广西行政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依法治 理民族事务) | 彭振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铸牢中 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 | 蒋慧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与社会治理;民族自 治地方立法等) | 李立景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和政策(民族 事务治理法治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 | 谭洁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民族自 治地方立法、民族团结进步立法) | 邓炜辉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 | 魏继洲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民族自 治地方立法) | 廖斌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伦理范畴 | 唐贤秋 |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  
| 2 | 中华民族学 | 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理论体系 | 卞成林 | 广西民族学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 | 陈铭彬 | 广西民族学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 | 郝国强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中国京族历史 文化) | 王柏中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 | 黄家信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侧重华南与西 南区域民族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史) | 唐晓涛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华文明与东南亚文明交流互鉴 | 郑维宽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岭南历史文化 地理研究) | 滕兰花 | 广西民族大学社会科学处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和政策(少数 民族女性文化研究;民族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研究) | 艾晶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民族艺术与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廖明君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和政策 | 曾鹏 |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和政策 | 刘金林 | 广西民族学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 
 |  
| 华南-东南亚民族文化遗产研究 | 李富强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民族自 治地方立法;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法治化) | 黄中显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理论(中华民族 共同体建设法律体系理论研究) | 王威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民族经 济与知识产权) | 齐爱民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和政策(民族 地区基层治理,边疆治理) | 胡佳 |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  
| 中华民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验 和政策) | 李俊清 |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理论(中华民族 共同体的文化建构) | 朱继胜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南岭走廊民族 语言文化交流交融研究) | 黄平文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中国古代文学 与文化研究) | 李惠玲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体系与理论(南方民 族语言研究、民族文化研究) | 张景霓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中华传统文学) | 钟乃元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中国现当代文 学) | 陈爱中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华民族学(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化研究) | 黄晓娟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华民族学(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 蒙元耀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民族民间文化 传承与创新) | 张柱林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南与华南地 区民族传统工艺技术与文化交流) | 汪常明 | 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 | 
 |  
| 3 | 人类学与世界民族 | 人类学(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研究) | 吕俊彪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海外民族志(华人华侨与民族) | 郑一省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民族考古) | 熊昭明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人类学(环境人类学) | 付广华 |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  
|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东盟经济文化 交流互鉴) | 王新哲 | 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 
 |  
|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东盟经济文化 交流互鉴) | 廖东声 |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 
 |  
| 人类学(法律人类学) | 李远龙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际或东盟区域法律 文明交流互鉴) | 伍光红 |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 
 |  
|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 王喜娟 | 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 | 
 |  
| 人类学(人类学与世界民族) | 李涛 |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  
| 世界民族政策比较研究、世界文明交流互 鉴 | 叶兴艺 |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  
| 世界民族政策比较研究(世界民族教育政 策比较研究) | 钟海青 |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  
| 人类学(美生人类学) | 袁鼎生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人类学(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研究) | 陆晓芹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人类学(民族生态审美文化) | 龚丽娟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海外民族志(海外民族与神话信仰研究) | 耿文婷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 申扶民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人类学(民族艺术研究) | 董迎春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人类学(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研究) | 陈金文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人类学(审美人类学) | 范秀娟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人类学(民族语言研究) | 康忠德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  
| 人类学(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 胡超 | 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 
 |  
| 翻译与民族文化传播 | 张旭 |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 
 |  
| 人类学、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 张进清 |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