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博士招聘网 > 博士人才资讯 > 正文
寒门博士的逆袭——初中辍学,从农村到城市,从战士到博士
2021年9月3日    中国博士招聘网
分享到:
寒门博士的逆袭—— 初中辍学,从农村到城市,从战士到博士



作者简介:刘保刚,山东泰安人,孤儿出身,因家贫辍学于1998.12月至2006年12月在塞北军营服役,从事新闻采访工作。退役后先后在绵阳晚报、广元晚报、广元日报担任记者和责任编辑。先后自学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大专、四川大学新闻学本科、云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本科,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下行政管理本科,布雷斯特商学院教育与数据科学硕士,印度尼西亚偑尔莎达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永恒大学教育哲学(PHD)博士在读。
个人座右铭:记住乡愁,不忘初心,学会感恩


 
也许,每一次回忆都算是一种开始吧!一个从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孩子居然过上了都市生活,也算奢侈到了极点:四十多年的时光中,从一名打工仔到一名军人,从一个新闻记者到国家干部,从一个辍学的孤儿到留学博士。


家乡人都说我出息了,其实只不过是在追着太阳跑的路上收获了一抹霞光。回想起那些或将终身不遇的愿望时,也少了几分遗憾与惆怅。然而,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每走一步都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努力,每一个小小的收获背后都是无数个挑灯夜战,在学习中的“长征”路上诚惶诚恐、不敢怠慢。


感思故乡,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长大成了家,我愈发思念故乡,思念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乡亲、那里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那伴随我整个童年的土坯房、篱笆院。尽管在那里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却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让我一步步变得更加坚强。


听村里老人讲,还在娘胎里时,父母就找先生算过,说我命中克父又克母。后来真得灵验了:在我出生前的十二天,积劳成疾的父亲在砌完最后一间房子瘫倒在地再也没起来。父亲的称谓从此成了我记忆里最陌生的词汇,让我永远失去了喊一声父亲的权利。


然而,人生就是那么的残酷!几年后的一个雨夜,母亲连句话都没留下就狠心离我而去。我模糊地记得,母亲的后世几乎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补丁摞补丁的粗布“大襟衣”,裹在一张旧竹席里,甚至连个灰砖砌的墓穴都没有就入了土,这也成了我几十年以来无法了却的一块心病。


从那以后,我就和哥嫂一起生活。在那个贫困的家里,读书自然成了我童年最大的奢望。村小学教室的门口外、窗户边肯定少不了我的身影。后来,哥哥嫂子把我送到了学校,成了班上年龄最大的孩子。然而,由于家庭拮据,我连十多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根据当时学校规定,我也就领不到新书。上课只能和同学一起看课本,也经常偷偷地摸一下同学的书包过把瘾。就是从那时起,渐渐懂得了“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学校老师、同学、乡新华书店里的作文选几乎全被我借来看过,且每次看过之后总能过目不忘。为了找各个机会学习,我还做了一件至今想起来都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帮助同学写作业,每完成一份作业我都会收到一个馒头或一支铅笔、一个本子,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1993年9月,我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入初中。


在那里,我学习的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心中的压力自然比以前更大,目的只有一个:只要第一不要第二。每天凌晨,听到村里的第一遍鸡叫就起床背书,晚上把有课程都学习一遍后才允许自己睡觉。就连吃饭、上厕所、放学的路上都在拼命地看书。


语文老师刘汝庆根据我的特长,专门锻练和培养我的写作能力,尽力为我争取每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1993 年冬,老师和同学们帮我凑了5元路费和住宿费,参加了市里的征文比赛,我的“处女作”《校园春色》获得一等奖;1995年,在全市“初高中限时作文比赛”中,我写的《窗口》又获得一等奖。那时候,我在心里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长大后要做一名老师。然而,1996年中考,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击碎了我的梦想。中考前的那天晚上,班主任突然没收了我的准考证,让我还他为我垫付的学费。我没有钱,只能与中考失之交臂。


数学老师张恩田、英语老师陈欣宇悄悄地塞给我几十块钱路费走上了打工之路,来到外省一家建筑工地,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在那里,我度过了终生难忘的时光:忘不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和工友们在20多层的楼顶上加油干活的场景;忘不了为了多挣两个工(12元钱一个工)哪怕是挖厕所、挑大糞等再脏再苦的活和都要抢着干。有一次,我一个人一个小时从大卡车上卸下40吨水泥,创造了自己打工生涯的记录。为了节省每一分钱,我每天空了就到工地垃圾堆拣别人丢掉的衣服,回去洗干净当作自己的工装。也就是在这段打工生活涯中,让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每天可以吃上三顿白面馍馍、面条,还能吃上烩菜。尽管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烩菜仅仅是白水煮土豆、白菜,菜汤里飘着几点油星,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已属“贵族生活”。


打工期间,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地一所中专学校接纳了我,利用打工挣来的收入圆了自己的求学梦,一边打零工,一边读书学习。中专三年级时,同学们开始了实习经历,我则在工友们的建议选择去当兵。从那以后,我就没有再回到学校,没有参加毕业典礼,但让我感动的是,学校后来依然给我签发了毕业证书。


怀念军营,在那里让我淬火成钢 
1998年12月, 我如愿以偿来到了塞北一所军营。


由于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我在连队很少与别人说话,只是喜欢读书看报。那时,连里通讯员每天上午都会往班里送两份报纸,一是《解放军报》,一是《战友报》,当然看得最多、也是最喜欢的就是《战友报》,因为她的风格更贴近基层官兵生活,《解放军报》相对要严肃很多,用现在的话来说,一个是“非常接地气”,一个是“比较高大上”。每天训练完,我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战友报》,每一版、每一篇稿子都要认真看一遍,然后就是反复看自己比较喜欢的版面和栏目。我一边研究版面和栏目风格,一边在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对于我来说,那将是一件无尚荣光的事情。那时,我真得不懂得什么是新闻,更不知道“五个W”是什么,但心里面就是觉得自己与《战友报》有缘,总是“幻想”着自己的稿子可以刊登在《战友报》上,甚至做梦都梦到战友报上出现了“本报消息 刘保刚报道”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时会高兴地在梦中大叫,甚至还有几次在梦中兴奋得半夜起来跑到连队宿舍外面走一圈,当塞北的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时方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场梦。因此,战友们都给了我这样一个“优雅的评价”:“白天不说晚上说”“白天安祥晚上疯狂”。


为了自己的名字早日变成铅字,我尝试着比照《战友报》各栏目稿件的格式,把连队训练和生活中的一些自认为有趣的事情写成了稿子,一有空就在方格纸上写写画画,遇到不懂的也会向周围的人请教一下。有一次,我把一篇刚刚写的小稿子《绿豆汤送上训练场》拿给连队一个本科生、司务长李峰,请他帮忙修改。他瞥了一眼后问我什么学历毕业,我如实回答“初中,中专没读完”,他二话不说就把稿子扔在了地上:“一个初中生能写出啥高水平的稿子,能把五公里跑好就不错了!”当时我感到极为尴尬,羞愧得几乎想找个墙缝钻进去。后来,班长也多次警告我:新兵就是要训练,不能开小差。为了不让班长发现,我就等战友睡着了,偷偷地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爬格子”。第二天一大早,又偷偷把稿子装进信封,贴上足足的邮票悄悄寄走,躲闪着班长锐利的眼睛。


然而,一次意外受伤却让我“因祸得福”,从此走真正走上了新闻之路。1999 年冬天,我们四名新兵奉命“出公差”:给连队搬猪圈。塞北的冬天气温零下 30 多度。两百多斤重的石槽上面布满冰棱,我们四个新兵刚刚抬起,就滑了下来,石槽重重地砸到了我的脚上,造成左脚大拇指断裂,被送进了部队医院。


在医院里,除了正常的作息制度外,我的时间基本上可以自由支配,写稿的机会越来越多。白天坐在凳子上写,晚上熄灯后搬着板凳在走廊里写。平均每天往战友报寄稿两篇以上。尽管军人信件免费,但我生怕寄不到,就贴上双倍的邮资,然后边写稿边等待着有朝一日报纸上能找到我的名字。在病房里,医生、护士和病友每天也都做着同样一件事,那就是帮着我翻阅报纸查找我的名字。然而,这一封封的稿件寄出后仿佛石沉大海,沓无音讯。但我依旧没有气馁,一如继往地写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过后的一个星期一上午九点多,东北籍护士小张边叫喊着我的名字,边冲进我的病房,将一张带着墨香的报纸递给了我。原来,我的处女作《说句心里话》在《战友报》上刊登了。我顿时兴奋的忘记了伤痛,一瘸一拐地跑出了病房,护士和病友们也陪我从走廊这头跑到那头,共同庆祝这一大喜事。接下来的一周内更是喜事连连,我的“豆腐块”、“萝卜条”又连续在《战友报》上刊登了五篇。我的事情在医院和部队都传开了,营教导员、连指导员和许多战友都过来看我,向我表示祝贺。部队宣传科给我送来了150元的奖金和新闻书籍。同时,我还收到了报社寄来的120 元稿费和编辑徐云兰的勉励信:初学新闻勇气可佳,继续努力争取成功。不久,营里给我记营嘉奖一次,部队政治部又给我记三等功一次。


一时间,我成了首长和战友们眼中的“小秀才”。在我出院当天,政治部下达调令,我离开了难忘的连队,到政治部组织科工作,着手北京军区《英模谱》的编写。为了不负重望,我拼命地工作,收集线索,查找资料,外地走访,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几个月后,40 多万字的各时期部队英模材料全部完成。受到了军区的表彰,其中十五篇英雄人物稿件被军区评为优质稿件,并发给两千元现金十五本证书。复员时,部队在征求我的意见后,这些证书作为部队集体荣誉留在了旅史馆。年底,我被作为特殊人才留在部队转了士官,并由组织科调到了宣传科任新闻报道员,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从那以后,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写新闻了,天天下基层采访,走遍了部队所有执勤哨卡、农场、和山里的军用仓库,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战士们在训练场上度过的。


在组织的精心培养下,我先后参加了军队院校函授、自考大专本科的学历提升,到两家部队编制的广播电台即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和解放军报、战友报等新闻单位学习,接受专业的新闻采编业务培训,还成为驻地多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独家报道《爱正抗拒着死神》《“活烈士”的传奇人生》《从拥军大姐到拥军妈妈》《走近押运兵》《天堂门外的婚礼》先后在《战友报》《山西日报》等媒体刊登。


2003 年、 2004 年、2006 年,相关稿件被山西日报集团评为年度一级优质稿件。随着文字功底的渐渐扎实,组织上对我也就更加信任,让我参与了多个大型素材的编写任务,使我在成长中锻炼,在锻练中成长,成为部队的“笔杆子”。战友们对我的称呼也有刚入伍时的“小刘”,变成了“老刘”(对老兵的一种尊称)。

不忘初心,百战归来再圆读书梦 
2006年12月,我离开了锻造我、培养我的部队。


带着厚厚的剪报本、军功章和装了满满一箱子的荣誉证书来到了四川绵阳。由于割舍不下那份军旅情节,我穿着笔挺的军装到新闻单位应聘,在一名老退役军人、资深记者李伟的引荐下来到了绵阳晚报社,找到了报社领导进行自我推荐,当我把自己厚厚的作品展现在报社领导面前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录取了我。之后,我考取了新闻从业资格证,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先后深入北川、江油、平武、安县等几个极重灾区采访,采写了大量一线报道。用镜头记录着灾后重建中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其中和同事共同采写的抗震救灾稿件《千军万马进北川》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我带实习生采写的《北川农妇拿抚慰金替亡夫还债》荣获中国晚报新闻类最高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2010年初,我从绵阳来到了广元,在新组建的广元晚报担任责任编辑。当年12月,我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广元市朝天区宣传部从事对外新闻宣传工作,从此结束了飘泊生涯,转变了身份,成了一名党员干部。2013年5月,我又调入青川县委宣传部工作,在组织的关怀下,担任县委外宣办副主任、广元日报驻青川记者站站长,成了一名科级领导干部。2019年机构改革中,我又转任县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迄今为止,我从事新闻工作已20多年,共发表稿件8000多篇,两百多万字。


然而,人生在世,终有一憾。在成长的道路上尽管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但作为新闻工作者,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受到了许多限制,与很多机会擦肩而过。工作中,我曾为自己没有科班学历而苦恼,也深刻地认识到,绝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里沾沾自喜、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不负组织多年的培养和上级领导的信任?如何才能实现新闻工作的跨越,重塑自己的新闻理想?如何实现更大的人身价值?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潘这名名言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现在再提高自己犹未晚矣,每走一步,都是梦开始的地方。为了这个梦,我决定拼一把。经过多方考察权衡,2017年8月,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即从重修专科学历开始,五年之内考上博士研究生,实现人生再次飞跃。


为节省时间,我选择了专本套读,即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科(网格教育)的基础上,参加四川大学校方直招的新闻学本科自学考试,以及云南大学与编辑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自考本科。三所大学都是国内“985”“211”高校,学校新闻学的系统研究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我来说,学习任务十分艰巨。工作之余,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新闻课程的学习中。我相信,通过对知名高校的新闻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加上自己20余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一定能够使自己实现一个较大的飞跃,不仅改变自己,也改变一切怀疑与偏见。


为了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闻学专业知识,我每一周都要从川陕甘结合部的青川赶到千里之外的成都听老师现场授课,然后根据老师的讲解认真看书、做笔记、画思维导图,背诵和复习。无论刮风下雨,我每天早上5点钟准时起床,把一本本自己未曾接触过的理论知识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除中国传媒大学大专课程是按学校课程计划走之外,仅一年多时间,我已就把除传播学概论之外的所有科目全部考完。由于传播学概论属西方传播学理论知识,之前从未接触过,学起来显得格外吃力,但它又是必考的重点科目,也是所有新闻专业的同学最怕的一门科目,许多人考了七八年都因这一科没有考过而无法毕业。对我来说,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坚持到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经历六次重考之后,我终于以76分的高分(该科目能及格已经实属不易)过关。2020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科顺利毕业;同年12月,四川大学新闻学、云南大学视觉传达与设计专业顺利毕业,所有课程平均成绩均在90分左右。后来,我又产生了留学的想法。


汪国真曾经说过: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许汪国真所说多少有些片面,但对我来说,熟悉的风景让人怀念,远方的风景令人向往。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实践经验,2019年3月,我以部队函授本科为前置学历,报考了国际学历——法国布斯特商学院教育与数据科学专业研究生,1.5年学制,于2020年9月毕业,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


2020年7月,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克服多方的困难和阻力,我和爱人决定出国留学深造。


我报考了印度尼西亚偑尔莎达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她报考了马来西亚北婆罗大学管理学专业研究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不断充实自己,这对于我们来说注定了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弥补外语学习的不足,我将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对我来说,时间不是问题、别人每天或许学一个小时就够了,那我就要学习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无非是晚睡一会早起一会的事情,但这个金钱和时间的投资很值。今年7月、8月,爱人和我先后硕士毕业。


同时,在爱人的支持下,我又贷款二十多万,办了护照,以教育与数据科学专业硕士为前置学历,报考了东南亚永恒大学教育哲学留学博士(教育管理方向)。尽管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但我依旧坚持克服困难按时上课,从不缺勤,总是第一个按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和提交论文,顺利通过一次次考试,在所有同学中学习进度最快,预计今年底即完成所有课程学习。明年第一学期,我将参加学校的综合考试,考试结束即可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我坚信,明年夏秋之交,我一定会自豪地站在博士毕业典礼的现场,手捧金灿灿的学位证书,在自己学习生涯中留下最美一瞬。


正当我顺利地推进我的“五年计划”时,一件事情让我哭笑不得。老部队负责教育的同志突然联系我,告诉我说“有个本考没有毕业,是否还续考”。我如梦初醒,原来是我2003年3月在部队时参加的全军自考,当时报考的是原南京政治学院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不知怎么竟忘记了申请毕业,复员以后就把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庆幸的是,军队院校一直为我保留着考籍。不幸的是,由于部队整编,院校合并,考试改革,南京政治学院并入国防大学,我原来的经济与行政管理专业已调整为行政管理专业,考试科目也发生了变化。针对部队退伍考生实际,军队教育部门出台政策,原来考试科目如果与专业调整后考试科目相同的,之前的考试成绩依然有效,只需要按新规定补够学分即可。按照规定,我从2020年11月起,有针对性地对新增加的四门课程进行了认真学习,按照遗忘曲线记忆法于2021年4月统考前全部复习了四遍,把所有知识点进行了背诵熟记。功夫不负有心人,补考的四门课程都在87至93分之间,顺利通过了毕业申请,了却一桩近二十年的“心愿”。


更令我感到兴奋的是,为让更多的人学习知识、充实自己,从2019年起,国家面对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社会群体专门出台了大专三年扩张计划,为大家提供了可以读全日制学校的机会,特别是针对退役军人实行免费就读政策,这无疑给我打了一针“兴奋济”。为弥补无力上大学的先天不足,我决定好好把握这次大好机会。但由于2019至2020年期间,我各项工作和学习任务重,无睱顾及,只好推迟到2021年才成功报考了全日制大专,专业还是与我工作相关的新闻传播方向,计划在到大三时报考专升本,再利用两年时间拿到全日制新闻学本科。很多人对我这样的举动无法理解,周围的同事曾好奇地问我“你要那么学历做最什么”时,我只能微微一笑,因为只有我自己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分量。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好时代,沐浴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使我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我始终坚信,百战归来再读书犹未晚矣,但只要不忘初心,只要愿意去学习,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如此以来,那过去的诸多遗憾将变成一种未来可期的完美。现如今,我已拥有两个专科、四个本科、两个硕士、一个博士,我终于昂起头自豪地对任何人说,我也是科班出身,我不比别人差。


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是与我命运相同的人所面临的相同的选择。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打铁先得自身硬。”每天,我都在一边思考,一边钻研,一边实践,把我所学到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与多年的新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功底和写作功底进一步扎实。同时,我更加注重媒介素养的培养。日常工作中,我始终把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就算一个记者他拥有极高的文字水平,但如果没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多年来,我带领记者深入社会,深入学校,深入最基层,更好的了解根本,选准角度,做到“高看一眼,深挖一层”,及时、准确的报道。指导记者把开展“走转改”活动,作为新闻战线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中的具体实践,作为新闻记者强素质、树形象的重要途径,作为新闻工作者改进新闻宣传、提高引导水平的良好契机,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坚持“新闻拼的是体力、考的是智力、赢得是速度”,每一项任务,都以最快的速度到现场,最真实地做采访,最高效的节奏写报道。近年来,在砥砺前行的道路上,我带领我的团队不断强化与时俱进精神,努力争做学习型的新闻工作者。





在报道中,我带头积极创新形式,不断改变传统的报道风格,用群众身边的事例,用群众生动的语言,用群众喜爱的形式,通过活灵活现的新闻故事现场,讴歌党的好政策,让新闻报道展现出越来越浓郁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用手中的笔和话筒书写、讴歌英雄的时代和人民,在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中不断接受魂灵的洗礼。


回想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共发表稿件8000多篇,两百多万字,除新闻行业奖项之外,我还获得了各级党委、政府颁发的诸多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市学习型党员干部、全市十佳新闻工作者、优秀宣传干部。我对我的团队和各地赶来实习的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了毫无保留的言传身教。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各单位宣传骨干并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省市级新闻单位的中坚力量,有的还到了省直、市直部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传媒公司。当然,我不敢说这是我指导的结果,但作为在新闻战线上一同奋战过的伙伴,当看到他们在辛勤付出之后而换来成功与收获,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一路走来,我渐渐地领悟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哲学,它能让人仕途腾达,一路风顺,也能让人终生困陷,不明所以。


真得要过去很多年之后才会相信,那些温暖柔和的往事已无迹可循,那些简单纯粹的感情都将终生不遇。当青春在岁月中渐渐模糊起来的时候,那逝去的时光不再是一种苦难。


面对经历的点点滴滴,仿佛觉得什么都没改变,世界还是那样广阔无边。改变了的,只是我们自己。
特别提示: 针对本网发布的部分招聘信息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请求职者先通过招聘单位网站或电话等方式核实招聘信息后再应聘,以防虚假、诈骗招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若有侵权,虚假、诈骗招聘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51bosh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博士招聘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41127号-1
客服电话:0839-5253278 传 真:0839-5253278
未经 中国博士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博士招聘、求职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